帐子主要有 “黑帐”(牛毛帐子)、“白帐”(羊毛帐子)、“花帐”(厚布帐子)和“布帐子”等类别,其间“黑帐”与人们的出产和日子联系最为亲近。
牛毛帐子,系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子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的。粗氆氇每幅宽约30厘米,长短由帐子的巨细而定。将若干幅“日雅”拼接缝组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有约60厘米宽,放在顶部当作天窗。衔接的两头镶白色帐子料,因为以白对白,黑对黑相接是人们所忌讳的。帐子的巨细是依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缝制的,一般缝制一顶帐子需“日雅”二三十幅,也有的需求四五十幅。帐子越大,需求的“日雅”数量越多。曩昔,三十九族的霍尔王府第也设在一个巨大的帐子中,称“赤堆冬雄”(意为“聚万容千”),后来帐名成为宗的称号,叫“巴青”(意为“大帐”)即今日的巴青县。因为牛毛帐子呈黑色,故称“黑帐”。也有的人家为了漂亮,用羊毛“日雅”从帐子门到篷顶,直延伸到后壁,构成一条白色的宽带。
帐子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是天窗。天窗起通风、采光的效果。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日翻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凉风直吹帐子内。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一般为八根称为 “江塔”的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一般是健壮的牛毛绳或牛皮绳。帐子四壁的底部还有若干小绳扣,用来牵钉橛子,一般隔三四十厘米一个。帐子的“门”大多是左右帐“壁”堆叠合拢充任(其间一端晚上用镢子固定,白日可撩起;另一端则一直固定);有时是一道可掀开的帘子,平常合上,进出掀开。
建立帐子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日子的当地。牧民对选址的规范有形象的阐明,要选“东如敞开、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当地,或许要选“靠山凹凸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动”的当地。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从先人传下来的风俗惯制。有谚云:“人合道德,帐门朝东”。建立时,将帐子顶部四角的“江塔”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也有用铁桩或较直的羊角作橛)上,然后在帐子中架一根木杆作横梁顶住篷顶,用两根立柱支撑横梁两头,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即可将帐子固定。最后用橛子钉住帐子四壁底部的小绳扣,使帐子四壁绷紧固定。帐子建立好后,为挡北风,有的人家在帐子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有的在帐子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墙挡风。牛毛帐子防雨防雪,经久耐用,一顶好的帐子可用几十年。牛毛帐子还可自若地加大和变小。如家庭人口增多,可将“江塔”绳下移,在帐子底边接上一截,帐子内的使用面积便添加,反之将“江塔”绳往上移,帐子又可变小。“黑帐”是藏族牧民移动的家,温馨的家。(选自陈立明《西居文明研讨》 来历:我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