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集体用餐配送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1、严格市场准入。根据浙江省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按照许可准入标准,严格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许可准入和现场审查。
2、落实主体责任。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考核,结合学校食堂真实的情况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食品安全总监职责》《食品安全员守则》,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3、推进数字化应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推广CCP点位数字化监控,依托物联感应和AI视频抓拍,将CCP点的监控信息推送到“浙里配餐”场景应用模块,逐渐完备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预警,实现食品安全风险可知可感并得到重点管制,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4、加大厨房改造。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要科学规划流程布局,相关场所做改造提升,按时换陈旧设施设备,打造干净整洁、功能布局合理、设施设备齐全的清洁厨房。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31654—2021)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严格执行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留样等制度,规范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和餐饮具清洗消毒等操作要求。
5、提升管理上的水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要全面实施“色标管理”以及“4D、5S、6T”等现场管理方法。通过推行现场管理方法,提升员工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自我管理水平。
1、明确主体责任:明确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自己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法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深化场景应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在粗加工、烹饪、分装、洗消等关键点位建成“阳光厨房”,将视频统一接入“浙里集配”平台;在专间、餐用具消毒设施、留样冰箱、紫外线消毒设施等关键点位安装物联监测设备,对专间温度、紫外线灯消毒时间、餐用具消毒温度、留样冰箱温度不正常的情况实时预警,提高集配单位智能化水平,有效保证餐食温度和降低食品配送潜在的安全风险。
3、提升后厨环境:对已经准入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督促指导逐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软硬件,确保智控有督促、监管有机制、安全有保障;对有提升意愿的配餐企业强化政策宣贯,带领企业按照标准改造提升;对食品安全风险高,基础薄弱的企业加大的检查频次、检查力度,促进企业升级。
4、大宗食材溯源: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大宗食材、高风险食用农产品等通过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依法采集、留存、传递、应用生产经营相关追溯信息,实现规定类别、品种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来源、去向、问题可追溯的活。
2、周排查:食品安全总监或者食品安全员每周至少组织1次隐患排查,分析研判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研究解决日管控发现问题。
3、月调度: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听取1次食品安全总监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对当月日常管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做工作总结,对下个月重点工作作出调度安排。
4、色标管理:采用不一样的颜色,分别代表动物性食品(红)、植物性食品(绿)、水产品(蓝)等,粘贴在刀具、砧板、容器的显眼处或直接用相应颜色的各类厨房用具。
7、6T:一种管理办法,指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
8、阳光厨房:在粗加工、烹饪、分装、洗消等关键点位安装带有自动抓拍功能的摄像头,视频信息保存不少于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