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广州二沙岛的草坪上露营(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九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本报讯(记者马晓澄 胡梦雪 胡拿云)闲暇时间,带着帐篷、餐垫,来到公园享受阳光与绿色,或许是不少城市居民的心中向往。而对许多广州市民来说,与家人一起在草坪上野餐休闲、惬意放松,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2022年初,广州市在24个公园绿地试点开放草坪,设置帐篷区域,欢迎市民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两年来,安放在草地上的帐篷作为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绿色实践,折射出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
新年伊始,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生活的刘先生按照预约时间来到附近的公园,熟练地搭起帐篷。在他身边,无论孩子、老人还是年轻的学生和上班族,都在草坪上享受属于他们的时光。玩耍游乐、谈天说地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道温暖而独特的风景。
“以前来公园只是散步赏景,如今躺在草坪上晒太阳,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刘先生说。
亲近自然是每个人的天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以及休闲娱乐有更多的期待,人们渴望走进公园绿地开展休闲活动,感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广州有大片优美的景观草坪,但过去一般会用封闭管理的方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蔡胜有一次去白云山云台花园调研,一个头上扎了七八个小辫子的小姑娘,在草地上奔跑,从斜坡上滑下来,哈哈大笑,很开心。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也触动了他。“开放一块草坪,就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在的快乐,我们一定要要满足老百姓亲近自然的期望!”蔡胜说。
开放草坪,怎么开?在公园绿地草坪开放共享专题研究会上,公园管理者们展开了讨论,也表达出担忧:人进来了,草坪养护怎么平衡?环境卫生和秩序如何保障?2022年,广州决定对公园绿地草坪开展帐篷区试点,所有开放草坪按照兼顾游玩需求与草坪健康的原则,综合考量交通便利、草坪承载、游玩感受等多项综合因素,对搭建帐篷区域进行筛选。
“在聚芳园大草坪开放前,公园做了充分调研。我们最终选择合适的草种,利用其耐践踏、耐干旱、再生能力强等特点,确保草坪被踩踏后较快恢复;拟定草坪轮休制,利用每周的轮休期间对草坪平整度进行检查修整;同时试行预约制,游客可在微信公众号采用分时段提前预约。”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业务部部长郑钦文表示,这些举措收获了游客的认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也逐渐找到了开放与养护的平衡点。
广州珠江公园是藏在广州CBD里的绿野森林,草坪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为超过1万个家庭提供帐篷预约、搭建、指引等服务。珠江公园办公室主任朱曼嘉介绍,城央“绿洲”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周围商圈、小区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为他们提供了“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沉浸享受生态建设成果。
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在原先试点的24个公园绿地基础上,将开放的绿地草坪及林下空间增加至112个,服务市民群众达1000万人次。整合市、区公园草坪资源,探索对具备条件的公园草坪开放管理,进一步满足了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愿望。
绿地开放了,帐篷支上了,更多具体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草坪长期开放会不会影响环境景观?如何排除活动场地和露营用具的安全隐患?活动空间被帐篷过分挤占怎么办?一系列卫生秩序等现实问题牵动着百姓的心,公园管理机构的能力迎来考验。
为确保市民能在草坪中“坐得下”,乐享绿色生态福利,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以问卷及走访的形式收集民心民意,《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的管理指引》(下称《指引》)两次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明确城市公园开放草坪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分类管理、安全有序的原则,把对游客行为的约束转变为对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规定。
从选择正真适合草种,科学合理划定搭建帐篷区域及数量;到建立健全开放草坪管理制度,制定开放草坪使用须知,并建立网上预约为主、现场预约为辅的服务制度;再到加强安全管理和卫生保洁,做好防红火蚁、防蛇等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隐患并妥善处置……相关规定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回应了拓展更多空间、建立人性化预约机制等市民关切。
“以前公园草坪养护、环境维护相对简单,站在服务市民的角度,则要求我们承担起更多责任,将管理融入细节,以无声、柔性的服务,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赏心悦目的游览环境和良好的游览秩序。”一位公园负责人说。多位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他们在工作中积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蜕变,以真正的完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在《指引》指导下,公园的专项管理机制和养护轮作机制趋于成熟。例如,儿童公园草坪喷淋系统使用升降式隐形喷头,定期夜间喷水,确保儿童在草坪上奔跑活动无障碍;二沙岛公园绿地完善草坪开放区帐篷区的标识,标牌明确划分可搭帐篷区和可铺野餐垫等区域,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开展休闲活动;珠江公园将西区中心大草坪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每半个月轮流对外开放、实行养护,每个片区增配安保、服务人员定岗值守。
“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指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管理的精细化,是值得推广和复制的管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见证了征求意见全过程,他认为职能部门不断吸收合理意见建议,完善管理指引,对有争议的条款做修改,管理和服务“双向奔赴”,体现出城市管理温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记者走访发现,在人们乐享自然的同时,很多公园都设置了草坪开放提示标识、开放区域示意图等公示牌,使其对游玩时间、帐篷规格、文明规范等一目了然。一位文明引导员表示,公园设有专门的意见收集和回复表单,他在现场也会就使用吊床、玩飞盘以及烧水烧烤等行为积极开展文明劝导,协调处理,引导游客树立文明理念、养成文明游园习惯。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广州珠江公园“冬日浪漫 新年之约”迎新年管弦乐音乐会如期而至。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他们围坐在草坪上聆听中外经典乐曲,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交融,即使细雨霏霏,兴致依旧不减。“这是珠江公园草坪新舞台的首秀,也为草坪开放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活力。”公园主任薛海峰在活动现场向记者介绍。
绿色作为生态底色,承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年来,广州市开放草坪的公园用“绣花”功夫提升管理上的水准,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提升市民游客游览体验。结合自己定位分区域分功能设置活动主题,也让“公园+”探索走向深入。
走进身边的绿地草坪及林下空间,市民发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起来。一些管理者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引入可移动式售货车为游客提供咖啡、蛋糕等轻餐饮服务,完善多元化服务功能;一些公园还建立“志愿护绿驿站”,为市民游客提供爱绿护绿、便民利民系列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开展“无痕露营”“文明露营”。
草地音乐会、潮玩集市、花艺展、科普展、灯光秀、休闲游也“翩然而至”。为让广大市民游客在草坪“玩得开”,各公园“因地制宜,一园一策”,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活动。
“我们以草坪为教室、周边植物为教材,开展自然教育科普课堂,引领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宣传等科普研学活动近30场次;以草坪作舞台,邀请志愿者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结对子;还积极探索‘公园+体育’,灵活利用水体优势,开展龙舟等运动,让一片草、一方水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径。”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欢表示。
作为首家引进广州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的公园景区,麓湖公园还充分的利用每月的图书车服务时间,举办了草坪围垫阅读等活动,实现了绿地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家住附近的张女士每周都会带上孩子、拎着帐篷,来草坪上看看书。“现在我们家周末最喜欢来这里,看累了躺在帐篷里休息或在草地上玩耍,都非常舒服惬意,孩子还结交了不少书友!”
群众体验有温度,多元需求有内涵。绿地开放共享的探索,也是城市发展过程的缩影。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应在文化的视野中展开,将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让公众都能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更多的公共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生活,有助于大家彼此交流,从陌生到熟悉,收获温暖、愉悦身心。”曾德雄认为,广州开放公园绿地正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市副市长王焕清表示,“小帐篷里有大民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提供更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就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增加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